侯金林,男,山西平遥人。现任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侯金林先后担任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公司,以及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肝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长青人智库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作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其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军队工作期间立军队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发表论文700多篇,包括以第一或通信含共同通信,在国际著名期刊New Engl J Med、Nature Medicine、Science、GUT、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等发表论著。连续10年被评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十一五”到“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主持制定国内诊疗指南和共识11项。他牵头搭建了“小贝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国际肝炎合作网络等两个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平台。2015年7月28日世界肝炎日,侯金林牵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启动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小贝壳项目)。项目实施期间,其研究成果为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提供了详细的实施策略、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及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乙肝指南的修订。该项目的相关工作成果于2024年初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正式在线发表。他联合国内外团队,创新设计并验证一系列精准治疗方案,使乙肝功能治愈率提高到30%,相关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 J Med)上,同期社论指出该研究开创乙肝联合治疗新时代。
什么样的未来,才是没有乙肝的未来?
自1965年乙肝表面抗原被发现,“乙型肝炎”这一疾病被正式命名以来,人类与乙肝展开的漫长抗争,始终围绕两大核心方向推进:一是持续降低新发感染率;二是着力降低疾病病死率。
在侯金林看来,就是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减少乙肝“增量”问题,另一个是管理好“存量”问题。
侯金林团队的终极使命也是如此。
为此,他带领团队十数年如一日在不断攻坚前行着“三大战役”:乙肝母婴阻断、肝癌早筛早诊、乙肝治愈。也被称之为乙肝领域的“三大板块”“三大难题”,被公认为当前乙肝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三大科学问题。
第一大战役:让所有的乙肝妈妈生出健康宝宝
从医院到社区,彻底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路径,让每一位乙肝妈妈都能诞下健康宝宝 —— 这正是“小贝壳”项目早早擘画的蓝图。
这个研究,最早可以溯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侯金林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
这个理念在当时有多超前呢?要知道在当时,乙肝疫苗还没有纳入计划免疫,每年乙肝阳性的孕妈差不多超过100万,如果不阻断,她们的小孩几乎七八成都会感染。
随着乙肝疫苗逐步进入计划免疫,母婴传播率减少到5%~10%。而剩下的5%~10%,就犹如要跨越一座从未有人登顶过的珠穆朗玛峰,没有人知道,正确的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所以,直到2015年,侯金林在业内首次公开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理念时,同行们大多是惊呼,觉得太异想天开。因为在当时,放眼整个国际领域,也没有人敢提出“零传播”的策略。不仅技术上受到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以及抗病毒药物可及性等条件的制约难以实现,研究经费也是个巨大问题。
“如此庞大的患者基数,需要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很难有一项科研课题经费能做到保障。”面对这些似乎都不太能克服的困难,侯金林并没有想过放弃。
团队先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远端链接国内各地的乙肝孕妇、产科医生、感染科医生,解决了跨地区、多中心研究的同步问题。后又在多方联系沟通下,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认同了这个项目,愿意与南方医院以公益项目的形式合作开展。
同年7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以举办第五届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小贝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开始的第一年,团队就成功组织了10家示范性医院,纳入1008名乙肝阳性孕妇,开展多中心研究治疗。
“半年后,参与项目的医院检查新生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经控制在0.9%。”
恰好第二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将乙肝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足见这个项目的前瞻性和扎实卓越的前期成效。
2017年,亚太肝病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召开专题联席会议,会上发布了时任大会主席的侯金林牵头制定的《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其英文版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中国制定指南国际应用的经典案例”,中文版则入选《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的2018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研究。
自此,团队开始着力搭建全国性的乙肝母婴阻断协作网,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和阻断治疗,并以各示范基地医院为辐射点,培训更多基层的医生加入进来。
在团队和各级各届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广东全省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77%,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江门市已完成消除母婴传播认证。
迄今,“小贝壳”已实现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全覆盖,纳入178家医院,拥有近1600名注册医生,管理着3万余名乙肝孕妇,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2%。其探索出的乙肝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得到世卫组织高度肯定,侯金林并因此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分享相关经验。
说到这里,作为外界的我们,看到的“小贝壳”项目可能只是新闻报道上一串又一串的数字。但如果去细想,这里面,每一个数字代表的都是一位孕妈妈,一位身患乙肝且处境艰难的孕妈妈,会如何?
曾有一位乙肝孕妈,她的妈妈就是乙肝患者,早早就发展成肝癌离开了她。而她,因为身患乙肝,从小到大,都活在周围人的偏见和歧视中。她整个人生上半场一直被乙肝的阴云笼罩,求学、求职、求偶都不顺利,直到她怀上宝宝,正好是来到南方医院,团队帮助她阻断成功了,让她生下了健康的孩子。
她在“小贝壳”APP的后台留言:“我感觉灰暗了30多年的人生这一刻被点亮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这辈子还能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个孩子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也让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感恩这个社会,感恩像有侯教授团队这样的医务工作者。 ”
“小贝壳”不仅改变了很多孕妈妈和宝宝的命运,也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参与项目的志愿者。作为“小贝壳”核心成员之一的尹雪如博士感慨,医疗本身应该就是公益,“小贝壳”让她深刻感受到了做公益的快乐和成就感。
10年来,她被数不清的孕妈妈拉着手,眼里噙着泪花喃喃道谢,这种真挚的情感传递,这种能帮助别人改变命运的成就感,也一遍又一遍滋养了志愿者们的内心。
正因如此,“小贝壳”也吸引了全国项目医院的1500多名志愿者参与进来,并获得他们十年如一日的无偿支持。这里面有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各地医院的管理者,甚至还有社会人士。共同的目标和里面,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内心建立了深深的连接感。
这个项目很大,愿景更大,名字却带着“小”。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做的,可能是一件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2025年4月,小贝壳项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给团队项目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
但团队的前进步伐并未停止。几年前,侯金林团队就已经开始将目光关注到非洲国家地区,世界肝炎联盟主席也曾多次主动找到侯教授团队,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将像“小贝壳”这样的项目带到非洲去。
而在一位真正的医者眼里,哪里的病人都是病人,都是需要他帮助的对象。
·第二大战役:让乙肝不会成肝硬化,肝硬化不会成肝癌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很多患者就在你周围,你不知道他有肝脏疾病,不知道他感染了乙肝,不知道他因为喝酒,肝脏正在发生病变,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直到一切都无法挽回。”谈及这些,侯金林教授眼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痛惜。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约有2.54亿人罹患慢性乙肝感染,每年因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死亡的人数高达110万。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肝癌高发大国。最新全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仍有75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约占全球慢性感染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30.8万,占全球乙肝相关死亡总数的近30%。
更要命的是,在我国现有的75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里,诊断率仅22%,治疗率不足15%,肝癌80%确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4%,是所有肿瘤里治愈率最低的。
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隐匿感染者因未及时筛查而错失治疗窗口的悲剧。
前面不了解、不重视,后面想治疗已经来不及。无数的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在不断走入这个轮回。
即便是慕名来到南方医院寻求治疗的患者,除了在感染科定期检查管理的病人以外,直接来看肝肿瘤的病人80%都是晚期肿瘤,这些现状也令侯金林团队无比心痛,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作为医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
“肝癌,是一种不疼不痛的癌症。老百姓对这个认知还不够深。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管理率都还远远不够,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共同发力。”
“只要能早点发现,早点治疗,早点纳入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一切都还来得及。”
“但要怎么才能管理好高风险人群?如果要打个比方,就像网箱养鱼似的,我希望把他们全部网进来,然后去筛查、去分层管理。”
为此,侯金林团队早早就开始筹划建立一套规范的肝癌高风险人群肝癌的筛查和管理体系,一旦成功,肝癌早诊率可以提高至60%~70%。
一切准备就绪后,2020年11月27日,侯金林团队牵头发起了针对风险人群的肝癌早筛“彩虹计划”。它的核心技术是一套可评估5年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评分体系——aMAP评分,这是全球首个跨病种(乙肝、丙肝、脂肪肝等)、跨种族(亚洲人、西方人等)的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再借助国内发达的互联网,探索建立“医院—社区—体化”肝癌筛查管理模式。项目很快被列入国家重大项目。
项目还在研发阶段时,侯金林就制定了“顶天立地”的工作思路:
一是要有国际视野,具备在全球范围能广泛验证模型的准确率,为此,团队利用影响力在全球建立了11个前瞻性队列。
二是要能在基层落地,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可及性。指标一定要足够简单,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可操作,低收入群体能负担。
令人意外的是,这套能够指导全体慢性肝病人群实施个体化肝癌筛查策略的“神器”,纳入的都是最寻常的检验指标,人均体检成本不到20元。项目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场所设置“小彩屋”,可现场采手指血快速检测HBsAg进行乙肝筛查。
“彩虹计划”在茂名化州、东莞寮步、珠海和赣州于都等地先后试点,计划在1000家医疗机构管理100万肝癌高危人群,在项目医疗机构基本实现肝癌早筛早诊全覆盖。
不得不说,这其实又是一个马拉松项目。在前期试点队列建设中,这个项目一干就是15年,累计纳入17000名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综合干预控制病毒,将肝癌的发生率减少了50%。
2023年,广东启动“全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计划投入2.8亿元完成1400万人筛查,目标在2026年实现70%筛查覆盖率。
·第三大战役:让乙肝治愈不是梦
多年来,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都是全球热点问题,但从临床现状看,目前乙肝的临床治愈率并不理想,甚至不到10%。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乙肝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经过长期的临床队列研究,侯金林团队发现,患者如果能够在科学管理的背景下,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确实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但现状是,国内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慢乙肝无药可治的情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乙肝相关的肿瘤的病人,甚至都没有抗病毒治疗,现在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侯金林一直特别重视新药研发——不仅积极推动国际新药的国内接轨,还特别支持国内原研新药的开发。上世纪90年代末后,多种一线抗乙肝抗病毒药物相继成功上市,与乙肝疫苗形成“组合拳”,大大推动我国乙肝防治的进程。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还肩负着多个前沿药物的临床研究。据悉,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乙肝药物里,很多都是侯教授团队牵头临床研究的。近些年,国内几乎所有乙肝的药物临床试验,侯金林团队均有参与,其中大部分还是全国牵头单位,如“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守门员”替诺福韦类前体药物等。
2024年,侯金林联合国内外团队,在乙肝治疗过程中,首次引入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的治疗策略,使得乙肝治愈率突破30%,相关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2025年4月,侯金林团队在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通过新型联合疗法,慢性乙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率突破30%。这一成果标志着乙肝治疗从“终身服药”向“有限疗程治愈”的跨越。
团队目前正在研发的乙肝新药,也是一个国际多中心的研究,目前已经进入三期试验,该药2期研究结果显示治愈率在百分之二三十范围。还有一款寡核苷酸药物在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可实现超过28%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我们不仅要继续探索前进,研发新的药物,还有我们现在做的功能治愈模型,看哪些人容易功能治愈,采用什么方案容易功能治愈。 ”
为此,医院还专门开设乙肝治愈门诊,一方面让乙肝病人树立信心,认识到乙肝是可以治愈的。另一方面,可以他们尽早接触到新药,看到新的希望。
“一定要让老百姓深刻认识到,乙肝可防可治,及时关注,科学管理,每位乙肝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采访侧记
侯金林来自山西平遥,是一座有着近三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
“一城看尽千年史,平遥归来不忆城”。这么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和渊源文化流长的地方,侯金林生于斯,长于斯,所以,从他的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厚重文化气息。
侯金林,一位我们今天无比熟悉的医学大咖,问及他少年时期理想的时候,却意外得知,学医并不是他当时第一志愿。在浓浓古建筑氛围中长大的他,一直对建筑非常着迷,喜欢画画,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学家。
命运有时候就是一种机缘巧合。他报考了第四军医大学,刚好考上了。随后,他进入传染病学领域,也是一种机缘巧合。1984年,他被选为交换生,推荐到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他选择科室的时候,当眼光扫到传染科,他也不知为何,毫不犹豫选择了传染科。在考研究生的时候,他又毫不犹豫选择在传染病学领域继续深研,很荣幸考上了骆抗先教授的研究生。
传染病学是个很特殊的领域,覆盖面广、变化快。从这个领域疾病谱的发展变化,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很多传染病被攻克,成为历史。疾病谱在不断变化,疾病结构在不断变化,学科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导致感染科医生的成长随时都面临新的挑战,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换代。
还有一种更加显著的情况:我们的地球,城市化、去森林化,人类不断接触到罕见的新型病毒,一旦感染,很容易出现人群内爆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疫情。
而当任何一场疫情来临的时候,当无数公众处于恐惧和恐慌的时候,当人类对新型病毒确实面临着许多未知风险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们能见到,首先冲到第一线的,一定是感染科的医生。
所以,感染科的医生,不是简简单单坐在诊室里给病人看病就行了的,他们的工作随时都可能延伸到整个社会。
侯金林说,随时准备好战斗,是感染科医生的属性,也是使命。感染科的医生,无论技术再牛,永远都做不到高枕无忧。
永远都有更大更远的目标,永远脚踏实地又毫不松懈的侯金林教授,这些年做的每一件事,可能都是常人难以坚持的。他却做到了持之以恒,做到了十数年磨一剑,做到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他沉稳、坚毅和扎实中透着的恢弘格局,也深深影响了他团队所有的成员。
“对于我们来说,目标和价值感真的非常重要,侯教授很懂我们,所以,早早就帮大家树立了目标,一个很远,但又觉得只要努力,就能可及的目标。只要坚定前行,就能找到价值感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方向,有奔头。”
文章来源:南方医院公众号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